严控“同药不同价”乱象的监管风暴持续推进。
9月1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一口气连发三则公告,全部关于药企未按照要求降价,要暂停相关药品的采购资格,包括板蓝根颗粒、穿心莲片、心脑康胶囊、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复方丹参片等多项临床常用大品种。涉及企业包括太极集团、天津同仁堂等。
一位从事药学专业的人士向健识局表示:这些品种是临床常用品种,均属于仿制药,生产企业众多,即便把这几个品种暂停采购,也不会影响临床使用。
上海此次公告的,都是企业没有按时降价才被暂停销售的,表明此前已经有过沟通调整,但这些企业依然不愿意降价。有的可能是常年没在上海销售,也有可能是非主力规格,正好借此撤网。
近期各地整治药品价格的动作越来越大,集中瞄准中成药和部分化药。少数药企通过歧视性高价谋取更大利益的“好日子”或将一去不复返。类似的价格整治在各地频繁开展,药品歧视性高价的漏洞逐渐被堵上,可能会有药企因此遭遇业绩风险。
大批中成药暂停采购
上海本次暂停采购品种约有25个中成药品种,其中不乏板蓝根颗粒、穿心莲片等多款临床常用品种。
这些中成药多是临床常用的仿制药,生产企业众多。以板蓝根颗粒为例,涉事生产企业是太极集团四川绵阳制药有限公司。健识局查阅国家药监局的数据显示:板蓝根的生产批号多达983条。
另一款被暂停采购由天津同仁堂生产的穿心莲片,生产批号同样多达463条。被停售的山西万辉制药有限公司的心脑康胶囊生产批号较少,也有53条。这些中药企业或者抱有侥幸心理,寄希望于自身的高价药产品不会被查到;或者早就不供货,懒得去调价,就此撤网。
不要小瞧临床最常见的板蓝根颗粒,这一包小小的药品之中,不同厂家的挂网价格相差数十倍,里面藏着多少不合理的溢价。曾有业内人士向健识局透露:板蓝根颗粒的出厂价仅为每袋0.8元,但经过中间环节层层加价,最终患者拿到手的价格可能将会达到每袋3-5元。
今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医药采购中心曾开展板蓝根颗粒价格治理专项工作,要求挂网产品按每日8袋、每袋0.625元进行价格调整,否则产品将会被暂停挂网。板蓝根仅仅是中成药价格治理的一个缩影。今后将会有更多价格悬殊的中成药被处罚。
国家医保局已经将日均治疗费用价差大于10倍及以上,且挂网价高于100元的疑似高价中成药线索分别发给各省,要求各省结合省内挂网规则核实,引导相关企业主动规范价格行为,调整至合理价格水平或依本地区挂网规则采取相应措施。
集采未中选品种同样是监管重点
上海除了将一批中成药暂停采购之外,还有未按要求调价的3款临床常用的西药也遭遇处罚。
健识局注意到:本次涉事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苯妥英钠片、复方醋酸钠林格注射液这三款品种均是国家药品集采品种,但最终面临暂停采购资格的企业或规格都是集采未中选、也未按要求调整挂网价格的品种。
以往集采未中选品种都需要梯度降价,但到底降多少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河北、广东等省级集采中被采用“中选价1.5倍”这个标准;上海则规定按当年的平均采购价和中选药品的价差倍数,对议价“红线”实行梯度调整,不过从没提过“超出集采价格多少”就要暂停采购、撤网等说法。
这也指出了今后医保药价调整的方向之一:此前一直关注集采中选产品、中成药,今后会逐渐向集采未中选产品进行过度,会有更多产品降价。
现如今,“集采+价格治理”的组合模式已成为规范药品价格的主要方式。两者协同作用,共同挤压流通环节的不合理溢价。尤其是价格治理,通过设定“省内最小每日费用”硬约束,直击中成药长期存在的价格泡沫问题,体现医保部门从被动支付转向主动管控的战略转型。
长期看,医药行业层面将加速洗牌,淘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仿制品种,推动广大药企从“营销驱动”向“学术驱动”转型。
(责任编辑:zx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