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标签与中国工厂:本桑制药产品涉夸大宣传下架,商标主体已更名为“建筑工程公司”

2025-11-10    中华网财经 HaiPress

文丨罗亚希

近日,有媒体对医疗健康类产品宣传乱象的调查报道持续引发关注,其中,本桑制药旗下多款产品因涉嫌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被平台下架。

然而,产品下架仅是冰山一角,其背后隐藏的系统性宣传违规、品牌背景真实性存疑及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逐一浮现,引发了公众对这一标榜为“日本高端医疗器械品牌”的企业的全面质疑。

据上述媒体报道,本桑制药在产品功效宣传上存在模糊概念的情况。以其"医用远红外治疗凝胶"为例,这款产品在国家药监局备案的适用范围仅为"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辅助消炎、消肿和止痛"。然而通过简单更换包装和疾病图片,同一款产品就被包装成专门针对甲状腺和静脉曲张的特效产品,并配以"不给甲状腺留机会"、"专研静脉曲张"等极具误导性的宣传语。

尽管本桑制药京东旗舰店随后发布声明,称已开展页面自查,整改“违规用语”,并强调“不接受且不妥协以任何形式的极限词赔付”,但中华网财经注意到,截至发稿,其淘宝旗舰店中“眼袋当晚消”、“保底少18斤”、“一滴去泪沟”、“当晚就消(眼袋、眼纹)”等宣传语依然醒目存在。

而这一矛盾现象的背后,反映了本桑制药线上运营主体分散的现状。

中华网财经了解到,本桑制药在天猫和京东平台的店铺分别由"常德领耀商贸有限公司"和"长沙齐疆商贸有限公司"运营,这两家公司均成立于2024年下半年。此外,本桑制药医疗护理旗舰店、本桑制药医疗保健旗舰店、本桑制药养生器械旗舰店等线上运营主体也均为不同公司。

与此同时,在品牌宣传上,本桑制药一直强调其"日本高端医械品牌"的定位,声称拥有"日本科技加持"。

但中华网财经注意到,其国内商标注册主体实为"湖南大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2022年3月开始申请注册本桑制药相关商标,不过截至发稿,该公司已于近日更名“湖南拓域广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除运营主体外,在生产环节,有工作人员向中华网财经透露,本桑制药国内所售产品实为国内生产,与日本市场非同一产线。“因为考虑到成本和关税的问题,我们选择了本桑制药授权并提供技术,国内工厂代工。”

而不同产线之下,其国内产品所执行的生产质量标准、所使用的成分是否与宣称的日本本土产品保持一致?是否具备相应的检测报告、双向质检流程或其他可公开的比对依据?中华网就此拨打了本桑制药官网400电话,但在表明身份后,对方挂断电话,此后再未接通。

值得注意的是,本桑制药的产品质量问题正显现: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已开始出现消费者使用产品后出现皮肤灼伤等不良反应的投诉。此外,天眼查平台显示,本桑制药商标当前所属主体——“湖南拓域广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原湖南大盛),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于2024年11月8日被长沙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人参阿胶鹿血生物素片663盒、健睥八珍散(固体饮料)103盒;没收不符合经备案的产品技术要求的穴位压力刺激贴(肩周部位型)928盒、砭贴(暖宫贴)207盒;没收违法所得12315元,罚款122.52万元。上述罚没款合计123.75万元。

本桑制药的案例折射出当前医疗器械乃至健康产品营销领域的一些典型乱象。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所谓的进口品牌通过国内企业代工生产、多家商贸公司负责线上销售、同时强化海外品牌背景的运营模式,在监管日益严格的市场环境下正面临严峻考验。

据了解,针对网售产品尤其是贴牌产品屡禁不止的虚假宣传乱象,监管部门整治力度持续加大。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选购医疗健康产品时,需要更加理性,不应轻信夸张宣传。务必仔细核对产品的官方备案信息与实际宣传内容是否一致。例如,可通过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医疗器械的备案或注册信息,了解产品的真实适用范围,避免被不实宣传误导。

(责任编辑:zx0280)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

最新

友情链接

Back to top
      联系我们   SiteMap